除了最高配的Master版本,其余版本若选装电子外后视镜,价格均为1.2万元。
有些人认为这是“新能源车引入的先进的技术”,而另一些人却觉得“毫无必要,这完全是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无用功能”,或者说“与驾校教授的常识完全相悖,这样的一个东西除了贵没什么好处”。
“电子后视镜”这一重要类别虽然近一年才受到广泛关注,但凯迪拉克实际上早在几年前就已经频繁使用流媒体后视镜。
作为每天试驾新车的汽车编辑,在没有深入体验之前,我对电子外后视镜也持有相当的偏见。
尤其在智能汽车时代,许多看似极为前卫的功能只有亲自试驾后才能理解工程师的“用心”。
电子外后视镜采用摄像头成像技术,可以通过调整摄像头的焦距,灵活地提供更广阔的视野。
在低速倒车时,驾驶者无需再将后视镜下翻,只需利用摄像头放大的后方影像,就可以获得更为清晰的视野,角度和视野范围都可智能调节。
由于电子外后视镜的画面显示在车内,因此与传统的车外后视镜相比,驾驶员在获取后方视野时无需过多偏离视线,这也有助于提升行车安全。
传统的外后视镜在夜间的视野较差,即使在晴朗的天气,受限于车内的氛围灯和车外光线的反射等原因,视线依然不清晰。
传统外后视镜在雨雪交加的城市夜晚最突出的问题是,因内外温差导致车窗起雾,即使具备后视镜加热功能,想要清晰查看后方情况仍需“火眼金睛”。
电子外后视镜在夜间小雨条件下,无论是在高速还是静止状态下的后方视野,与传统外后视镜相比,清晰度显著提高。
可以观察到,电子外后视镜在夜间雨天等极端环境中,仍旧能提供非常清晰的后方视野。
此外,一个重要的优点是,电子外后视镜几乎不受车内外其他光源反射的影响,能够有效抑制后方车辆的强光/远光以及闪烁干扰等功能。
这归因于现阶段的电子外后视镜普遍具备ISP算法图像自我优化、自动调节色温、镜头黑化等技术手段。
此外,由于采用了电子成像技术,电子外后视镜在车内显示时还能自动调亮和提高画质,带来出色的体验感。
电子外后视镜不仅在功能上超越了传统后视镜,由于其体积更小,不仅降低了整车风阻,还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好的造型设计空间。
上述几张图片展示了腾势Z9GT和享界S9的电子后视镜设计,你们可以比较一下哪种设计更具美感。
目前市场上装备电子外后视镜的产品数量相当可观。除了阿维塔、腾势和享界这几个品牌外,还有路特斯的Emeya和Eletre,上汽大通的大家7以及东风风神的浩瀚DH-i。
甚至在北汽新魔方这样十万元左右的车型中,也提供电子外后视镜作为选装配置,而一向对新技术较为迟钝的合资品牌中也出现了类似车型,比如近期上市的东风本田灵犀L。
尽管有许多配备电子外后视镜的产品,它们的体验却各有不同,理想的电子外后视镜体验应是怎样的呢?
成像的清晰度不必多言,电子外后视镜的设计初衷就为了提供更优的后方视野。如果在夜晚强光下的表现不如传统后视镜,用户的体验必然会受到影响。
尽管电子外后视镜通常具备智能调节视野和角度的功能,能够手动调整仍然至关重要。
相比于某些车型的电子外后视镜,依旧一定要通过二级或三级菜单才可以找到手动调节选项,这实在是方便许多。
例如,享界S9电子外后视镜的画面显示位置位于车内仪表的左侧,便于驾驶时观察。
腾势Z9GT的电子外后视镜可以手动调节,不过车内显示的画面位置不是特别方便。
显示屏被安置在两侧的车门上,位置比传统后视镜更低,驾驶员仍需以更大的角度向左右扭头才能观察到。
鉴于目前电子外后视镜起步在汽车上应用,许多功能仍需逐步优化,这一点是能够理解的。
去年7月,新国标《机动车辆间接视野装置性能及安装要求》正式实施,开始对摄像机监视器系统(CMS),即电子后视镜,提出技术要求。
从那时起,汽车正式能安装电子后视镜以取代传统的后视镜,然而有诸多因素制约了电子外后视镜的普及速度。
首先成本相比来说较高,比如十万级的北汽魔方,其选装价格为5000元;而在路特斯Emeya,电子外后视镜的选装费用则达到16000元。
其次,电子外后视镜不仅购买费用高,后期维修费用同样昂贵。普通后视镜更换只需一两百元,而电子后视镜的起步价通常在3000元以上。
目前有些汽车制造商推出了类似HUD数字后视镜影像的功能,通过调用ADS摄像头的后视画面,在特定情况下短时间替代传统的电子外后视镜的视野。
最终,与仅依靠镜面使用的传统后视镜相比,电子外后视镜因其结构较为复杂,后续的可靠性仍需进一步验证。